• 您好,欢迎来到鄂托克旗人民政府!
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重点信息公开 > 政策法规 > 政策解读

体育专家解读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(2016-2025年)》

  • 发布日期:2017-04-25
  • 文档来源:中国政府网
  • 作者:张旭东

  挖掘学校体育内涵 培育终生锻炼习惯

  ――体育专家解读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(2016-2025年)》

  4月18日电 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”“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%”——近日《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(2016-2025年)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发布,青年体质健康提升成为其中的工程重点项目。业界专家认为,想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,就要挖掘学校体育内涵,让体育成为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,同时通过体育魅力的感染让青年养成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。

  学校体育是关键

  “青年是国家的未来、民族的希望。”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刘伟说,身体是一切干事创业的基础,《规划》规格非常高,将青年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作为重点内容来阐述,体现了党、国家对青年体质的关心和重视。

  中国海洋大学基础教学中心体育系副主任李传发说,不管是全民健身还是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,学校体育都是关键一环。“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,青年在校时间非常长,因此《规划》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和深化学校体育改革。”

  “学校体育要为学生培养提升体质健康水平的意识,给学生传授各种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式,还要结合学生的兴趣,让他们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。”李传发说。

  刘伟表示,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不仅是提升青年体质健康水平的关键,还是我国从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、提高民族精气神的基础。

  初高中时期成“洼地”

  《规划》明确提出青年体质健康的目标,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0%,受访专家认为,从目前的状况看达到目标还需要若干年的努力。“初高中时期是青年体质提升的关键阶段,但由于考试升学压力,相关工作开展存在困难,体育课或活动课被霸占的情况非常多。”

  受访专家表示,体育教学、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都有评价体系,但是执行过程中往往会打折扣,几乎不会有学生因为体育课不及格、体质健康不达标而影响升学或者毕业。不少家长因此反对孩子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,这是体育运动、体育锻炼“受冷”的客观现实。

  “除了家长观念存在偏差,不少学校也存在这样的问题,将初三和高三的体育课取消。”青岛财经职业学校校长曲可夫说,“学校允许的话,体育锻炼开展会好一些,否则有些学生就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。”

  事实上,身体健康不仅是学习生活的基础,适时、适量参加运动是有利于记忆和学习的,更有利于释放压力、促进心理健康。“参加体育比赛时会有输赢,这能教会学生克服挫折,培养敢于拼搏的精神,对青年会形成长远影响。”刘伟说,“正如教育先驱蔡元培所言,‘健全人格,首在体育’。”

  让体育锻炼陪伴终生

  专家认为,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就必须先从制度上进行规范,对体育教学学时、成绩认定和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等加强督促检查力度,将学生体质健康指标作为升学、毕业的必要条件。这次的《规划》中就提出,“在学校教育中强化体质健康指标的硬约束”,以及“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”。

  “各种评价体系和制度都有,主要就是抓落实。这份《规划》强调‘硬约束’,非常重要,也非常切合实际,应该大声呼吁。”李李传发说,“有了一点‘压力’,学生不断接触体育锻炼,感受到了体育锻炼的魅力,他们就会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,让体育锻炼终生为伴。”

  刘伟认为,学校和家长应转变观念,注重挖掘学校体育的内涵,将体育教学作为锻炼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方式,而不仅仅是盯着眼前的文化课分数或体育特长生招考。体育与教育的深度融合,不仅会帮助学生度过艰苦的备战升学期,还会让学生终生受益。

  《规划》中提出,培养青年体育运动爱好,力争使每个青年具备1项以上体育运动爱好,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。“学校体育中应注重组织各个项目的比赛,积极调动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,以逐渐培养出终生锻炼的习惯,在年轻人中形成体育锻炼的时尚。”刘伟说。

  李传发说,体育教学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,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要从小抓起。“一旦小时候兴趣没培养起来,进入初高中甚至大学再培养,性格和习惯都养成了,再改就很难。如果没有兴趣,不是怀着一颗愉悦的心参加体育锻炼,效果会大受影响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