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摘 要] 艺术歌曲《诔词》歌词由现代诗人徐志摩翻译英国近代诗人马修·阿诺德的同名诗歌所得,后由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瑞谱曲,形成一首极富艺术特色的歌曲,自发布以来广受音乐学习者的热爱。歌曲将诗歌与声乐旋律、伴奏织体巧妙融合,使歌曲更加动人心弦。将从创作背景、创作特点、演唱技巧三个方面分析这首艺术歌曲。
[关" 键" 词] 艺术歌曲;《诔词》;徐志摩;创作特征;演唱技巧
作者简介:孙长宝(2001—),男,汉族,安徽淮南人,延安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,研究方向:音乐表演。
引言
艺术歌曲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,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我国。我国艺术歌曲的特点是具有深刻的情感、优美的旋律和严谨的结构,其体裁多样,歌词往往采用文学性很强的诗词,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。艺术歌曲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,不仅保留了其原有的清新脱俗、高尚雅致的特点,而且融入了中国化的诗词意蕴和情感表达。
一、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创作背景
《诔词》歌词作者徐志摩是我国现代诗人、作家、散文家、新月派诗人。歌词是他在英国留学时,受欧洲浪漫主义文化影响,结合自身情感以及文化阅历,经过精心措辞翻译而来,适应当时正值“五四运动”时期国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需求。歌词以“死亡”为主题,通过叙述死者的事迹来表达哀悼之情。歌词中充满了对逝者的怀念和哀思,运用了丰富和谐的韵律,使得整首歌既具有中国式的悲情色彩,又具有西洋歌剧的风格[1]。
歌曲《诔词》的篇幅短小精悍,曲调平缓又具有激动的情绪。音乐与诗歌高度融合,使诗人与作曲家达到了心灵的共融,展现了作曲家高超的作曲技法。张瑞老师于2009年为这首诗歌谱曲,将诗词、声乐、钢琴巧妙地融合,大大增加了其感染力,使之成为一首饱含深情的古诗词艺术歌曲[2]。
二、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创作特征
音乐主要是以声音来表现,各个音乐要素使得每首作品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[3]。通过对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歌词、旋律、伴奏的分析,揭示作品的歌词内涵、旋律音调、曲式结构以及钢琴伴奏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,最终呈现出歌词与音乐相统一的音乐之美。
(一)曲式结构
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曲式结构为并列单三部曲式,结构布局为呈示部—中部—再现部,结构严谨,伴奏织体丰富。歌曲速度为Andante,节拍为4/4拍,调性为a小调。曲式结构图如下:
第一部分呈示部23小节(1—23小节),采用4/4拍、3/4拍的混合拍子,整段在a小调上进行,属于单一调性乐段。该部分是由引子5小节(1—5小节)、a乐句4小节(6—9小节)、b乐句4小节(10—13小节)、间奏1小节(14小节)、c乐句4小节(15—18小节)、d乐句5小节(19—23小节)构成。材料来源于5个小节的引子部分,第一小节左手第一拍和第三拍的前半拍,重音由A到#G,下降半音,已经预示着伤感的基调,加上引子最后一小节结束在小三和弦2、4、6上,巩固了整首歌曲的意境[4]。
第二部分中部17小节(24—40小节),该部分由间奏3小节(24—26小节)、e乐句8小节(27—34小节)、间奏6小节(35—40小节)构成。该部分节奏以三连音为主,是第一段情感的延续,悲痛、惋惜又带有认可的赞颂被细致地表现出来。对比明显,旋律激动澎湃。
第三部分再现部14小节(41—54小节),该部分由c’乐句5小节(41—45小节)、d’乐句6小节(46—51小节)、尾声3小节(52—54小节)构成。该段音乐是对第一部分c、d乐句音乐性的变化重复,紧扣歌曲主题,使主题更加鲜明,且结束音不在主和弦上,使得哀思的情感得以延绵不绝[5]。
(二)诗词语言
《诔词》原词作者马修·阿诺德,英国近代诗人、教育家、评论家,出身于教师家庭,其父托马斯·阿诺德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,曾任有名的拉格比公学(Rugby School)的校长。父亲道德高尚,具有极强的社会责任感,极大地影响了马修·阿诺德的人生。他的文学作品多与社会、人民联系在一起,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绪。受当时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,他的诗歌往往具有悲观低落的情绪。阿诺德处于英国经济最强的维多利亚时代,虽经济繁荣,却掩盖不了背后的阴暗,诗歌《诔词》便是如此。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充分体现了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,徐志摩运用独特的创作手法无形地将歌唱性与音乐性融入诗歌中,经过逐字斟酌翻译成中文后,使这首歌曲紧贴国内大众的审美和时代要求[6]。第一句歌词中“散上玫瑰花,散上玫瑰花”中,“散”一字紧扣诗词深沉、悲怆的主题,烘托出悲凉的气氛;“玫瑰花”“水松”其实是对友人深深的哀悼。第二句“在寂静中她寂静的解化”,表达作者用两个“寂静”表现凝重的氛围,作者希望友人逝去后得以安息,不再遭受纷争。“啊!但愿我亦永终”中,“啊!”一字,感叹语气,“亦”表达出作者的思绪,也想追随友人,从而获得心灵的慰藉。第三句“她是个稀有的欢欣,人间曾经她喜笑的洗净”,说明友人在作者心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以后都很难遇见这样的挚友。第四句“但倦了是她的心,倦了可怜这回她安眠了,不再苏醒”,“倦”一方面说明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抨击,另一方面说明了作者渴望得到救赎;“倦了她的心”“可怜”“不再”等词语,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逝去的依依不舍的心情。“在火热与冰冷的迷雾中旋转”中,“火热”“冰冷”两词形成对比,反映出友人生活的水深火热,以及诗人此时内心情绪的澎湃[7]。“和平是她的愿望”,说明诗人对友人的赞许,希望社会环境更加美好,希望普通人也可以得到应有的公平和尊重,在诗人心里友人和自己一样深处英国当时的社会洪流之中,想要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的无力感。“局促在人间她博大的神魂啊”中,“局促”“博大”与“人间”形成对比,反映出在诗人心中人间的狭小,以及友人神魂的博大、内心的宽广。 “她独自的攀登,那死的插天的高楼”,友人却独自离“我”而去,该死的不是“我”的朋友,而是这腐朽不堪的社会,用“死”来进行全文的总结,表达诗人内心落寞,孤独、无助、彷徨之情油然而生。
(三)音乐旋律
旋律是突出一首音乐作品最重要的部分,通过音符时值的长短、节奏的变化,以及力度的强弱、速度的快慢等,构成每首音乐作品独一无二的音乐特征。歌曲《诔词》共有三个部分,从节奏上看主要以八分音符、附点音符和三连音为主,整首歌曲没有过多节奏上的变化;从速度上看采用了“慢—快—慢”的形式,歌曲第二部分与一、三部分相比速度较快,节奏以三连音为主,为歌曲的高潮,同时也表现出作者此时内心情绪的起伏;从力度上看第一、三部分较柔和,像是独白表达内心情绪,第二部分第一个音就是一个跳进,加上后面每一拍三连音的强调,像是内心的呐喊,又有种惋惜的情绪。
(四)钢琴伴奏
一首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仅可以表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,还可以激发演唱者的歌唱情绪,烘托演唱气氛,使演唱者可以更好地诠释作品。歌曲前五小节蕴含主导动机的引子部分,奠定了作品伤感的基调,部分四度、五度的跳进宣泄情感。歌曲第一部分呈示部伴奏延续了引子的材料,大量四分音符以及四分音符、八分音符的交替使用使音乐活了起来,歌曲传递情感更加延绵不绝;借用引子部分的音形、部分使用分解和弦、半分解和弦和柱式和弦,使伴奏音乐呈现暗淡而又凝重的感觉。第一部分结尾“不再苏醒”,伴奏部分音高逐渐升高,预示着歌曲高潮部分的来临,之后几个小节八分音符柱式和弦的连续出现和力度的加强,推进音乐进入高潮。第二部分中部伴奏采用三连音节奏,节奏快速可以很好地烘托气氛,使歌曲更有张力,与呈示乐段中的伴奏织体形成鲜明的对比,能表现作者内心激动的心情;“和平是她的愿望”二次重复,第二句的伴奏更加丰富,出现了左手八度的强调,将情绪推向高潮,之后伴奏的节奏型从三连音又回到以八分音符为主,形成对第一部分音乐材料的变化再现,最后三小节尾声同样采用了引子的内容,首尾呼应[8]。
三、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演唱技巧
(一)气息运用
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,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气息的问题。气息的灵活运用对于唱歌至关重要,歌唱中出现的问题,归根结底往往是气息方面出现了问题。关于气息的运用不仅仅是大口吸气、口鼻呼吸,在演唱歌曲时还要做到每个乐句之间流畅地换气,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较强的气息控制能力。良好的气息控制能力可以给演唱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,再根据歌曲旋律和节奏的变化调整不同的呼吸节奏,让整首歌曲可以均匀流畅地演唱下来。歌曲呈示部风格较为抒情,所以演唱时气息应该平稳、流畅。演唱第一句“散上玫瑰花”时,口鼻同时打开吸气,胸部肋骨张开,气息吸进小腹里,从小腹给气,以横膈膜为支撑,后腰为支柱歌唱;但还要注意一个要点,由于第一个乐句被两个逗号隔开,每小句较短,所以我们在吸气时不必过多,气息量要吸得适中,避免吸气太多难以控制,导致气浅音粗;“休搀杂”之后也应换气,这样更有利于歌曲情感的迸发[9]。歌词“倦了”“可怜”中也有逗号且有连音线,但是在“倦了”之前已经换气,所以在两词中间不换气,一口气带过。进入歌曲中部,情绪由沉稳抒情变为激动高昂,节奏变为以三连音为主,速度变快,这就要求演唱者要熟悉乐谱,在歌曲走向高潮前提前做好准备,调整好呼吸频率,气息仍然吸到小腹,切忌由于紧张导致的喉咙上提、气息中断,从而引发声音挤卡等问题。再现部又回到原速,情绪也回到了深沉、伤感,音高变低,每一次吸气都要保持在原来的位置不能上提,在唱“攀登”二字时,利用肌肉群的对抗,提供强有力的输送气息,胸部要有意识地扩张,提升整首歌曲声音的质感,从而可以高质量地完成演唱。
(二)咬字归韵
如果说一首歌曲的旋律伴奏可以渲染气氛的话,那么歌词就是可以准确、清晰地表达艺术家情感的载体。有些声乐学习者过于注重声音的表现,认为咬字谁都会,从而忽略了歌唱时的咬字,导致在演唱时观众听不清歌词内容。中国的语言博大精深,咬字讲究“字正腔圆”,在歌唱过程中的腔体不能因为咬字而改变,这就需要注意咬字归韵问题,演唱时咬字吐字要遵循字头清、字腹正、字尾准的原则[10]。作品呈示部旋律委婉柔和,咬字时不宜过重,唱“玫瑰花”中的“瑰”字时内口腔应该扩大一些,给人一种空间感,像是玫瑰花绽放一样的感觉。第二句“在寂静中”音高变高,演唱时喉咙打开,保持气息,练习时可以先找每个字字腹的元音字母,先用元音字母唱旋律,再带入歌词,感受内口腔咬字的状态。歌曲中部旋律速度加快、节奏密集,所以在演唱时要求我们在歌唱位置以及歌唱状态不变的情况下,能在各个元音字母之间自如切换。“在火热与冰冷的迷雾中旋转”的“在”字有两拍,音高为小字二组E,演唱时字头的“z”要咬住,有一种力量的迸发感,字腹的“ɑ”身体完全打开,用元音“ɑ”来托长音,最后归韵归在“i”上,这样处理可以表现出作者此时要宣泄情绪的一种激动的状态。最后再现部中“攀登”的“攀”字,气息“喷”出来,声音强有力地迸发出来,咬住字头的“p”,再迅速过渡到“ɑn”中来,气息给上,牙关、喉咙打开、“小舌头”立起来,紧贴咽壁,运用整个身体的共鸣腔体歌唱。
(三)情感处理
音乐是一门表达情感、传递感情的艺术。声乐的魅力在于通过规范的训练、科学的发声、音乐化的语言来抒发情感。“声”与“情”是相互依存的关系,如果在演唱一首歌曲时缺少了“情”,那么表演者在演唱时就会像只会发声的“机器”,歌曲也会变得没有内涵,观众听得索然无味。所以,在演唱之前应该先分析歌词表达的内容,把情感融入歌词里,在了解作曲家“一度创作”之上,基于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“二度创作”演绎作品,这样再通过我们“声情并茂”的演唱才能把观众带到歌曲中来,享受歌曲带来的美。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第一部分比较平静,演唱时应采用诉说的口吻,平稳进行,表现得庄严肃穆;第二部分是对逝者的歌颂和赞扬,饱含情感,演唱时要真挚而激动;第三部分有小部分的再现,采用舒缓的钢琴伴奏和直抒胸臆的诗词。“那死的插天的高楼”乐句开始应该一字一声、抑扬顿挫,到句末“高楼”两字运用哀叹的方法演唱,留给观众无尽的遐想。
结束语
《诔词》是一首音乐与诗歌完美融合的艺术歌曲。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、诗词语言、音乐旋律、钢琴伴奏、气息处理、咬字归韵、情感处理的分析,使我们对这首歌曲有了深刻的理解,同时也更能认识到中国艺术歌曲的博大精深。想要唱好音乐作品不仅要学习科学的发声方法,运用娴熟的演唱技巧,积累舞台经验,还要提高自身文化修养,仔细分析作品的主题意蕴,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,才能在歌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。
参考文献:
[1]朱陈琰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艺术特点与演唱技巧分析[J].当代音乐,2024(5):116-118.
[2]付可以.艺术歌曲《歌》《诔词》的演唱分析[D].济南:山东师范大学,2024.
[3]彭梦月.张瑞四首艺术歌曲的演唱分析[D].开封:河南大学,2023.
[4]万年青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[J].黄河之声,2023(7):142-145.
[5]邵明阳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情感表达分析[J].喜剧世界(下半月),2023(3):26-28.
[6]马光辉.论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音乐与演唱[D].兰州:西北民族大学,2022.
[7]王睿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分析[D].聊城:聊城大学,2022.
[8]戴莹.徐志摩诗歌题材艺术歌曲的表演美学内涵探微[D].杭州:杭州师范大学,2022.
[9]黄银银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创作特征及演唱诠释探究[J].黄河之声,2021(7):87-89.
[10]刘新锋.艺术歌曲《诔词》的音乐特征和演唱分析[D].开封:河南大学,2016.
作者单位: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